美国人讲究个性,善于在各个场合表现自己,这点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可是据统计,在美国,人们最害怕的事情,不是怕死,而是怕当众发言。
而在中国,说起“80后一代”,不少人脑子里很容易出现个性张扬、自我感觉良好的 “小青年”形象。不过,近日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北京新英才学校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却颠覆了这一形象。报告显示,近半数的80后青年竟然害怕在公开场合发言。这样看来,虽然谁都希望自己能在公开场合侃侃而谈,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很多人却只能把这个当做一个奢望,因为很多人都有公开发言恐惧。
行销行业要求我们有更多要在公众场合说话演讲的机会,无论是60年代、70年代还是80后,90后,在市场,在团队,轮到你说话,你就哆嗦了,怎么办呢?
发言恐惧的七个场合
场合一:在会议上发言
姚与所在公司的其他经理坐在一起开会。公司的部分高层主管也亲自出席,于是姚开始紧张不安。“今天我必须讲一点让人听起来觉得耳目一新的观点,”他想,“我无话可讲,而在场的其他人却讲得那么巧舌如簧,呆会儿轮到我时,我看上去肯定像个傻瓜。同事们肯定搞不懂我到底是怎样爬到这个职位的。”随着会议进行,他变得越来越焦躁,浑身冒汗。
场合二:和某个权威人士说话
张顺着大厅去见老板时,觉得自己的双腿在颤抖。她有一种马上要上战场的感觉,只觉得生死未卜。而与老板面对面时,张面对老板的提问一时语塞,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她浑身如筛糠,觉得特别难堪,心想老板肯定发现了她的紧张情绪。
场合三:发表陈述或主持讨论会
乔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推销员,打心眼里想好好干推销这一行。主要问题在于工作性质决定他必须经常向“潜在”客户介绍公司产品。乔奇怕的就是这一工作,因为他做示范、发表陈述的能力实在太一般。因此,他只想顺利度过这段时间,于是对自己说,“只把注意力放在向他们展示产品上,尽快做完这一切。”于是,乔奇匆忙做完介绍,一直瞪着产品或桌子。
场合四:面试
王蒙害怕面试,是因为不喜欢谈论自己。她总觉得:如果用溢美之辞介绍自身成就,会让人觉得在吹牛;但如果不这样做,又觉得无法达到自我推销的目的。坐着接受面试时,她为这个问题的答案苦恼不已:我说的话是她想听的吗?面试的考官不动声色,于是王蒙认为她不喜欢自己的回答。她越是担心,心里就越乱,表述也越来越不清楚。
场合五:被人点名
陈丹妮坐在大讲堂后排。“千万别点我的名,千万别点我的名”,她暗自祈祷。她非常紧张,想尽量混在人堆里,以至于对领导在台上演讲的内容一无所知。我现在对将要发生的事丝毫没底,她想。如果他点我的名而我简单地说“哦,我不知道”,那岂不太丢人了!
场合六:向团体做自我介绍
这是张莉莉加入某个新女性团体的第一天。这个团体的领导人要求每个人轮流自我介绍,说说自己从哪里来,并讲一个有意思的趣闻介绍自己。屋里的每个人,都高兴地介绍自己。很快便要轮到她了。她觉得像有一把燎原大火迅速蔓延,马上就要烧到跟前一样。“嗯,我的名字叫张莉莉”,她说,“我来自湖南长沙,嗯,我想,有趣的事情是,哦,我不知道,我喜欢做饭。”随后,她的脸窘得通红。剩下的时间里,她都在琢磨自己说了什么、本来应该说什么。
场合七:参与一群人的交谈
廖云看不惯团体中某些人巧舌如簧、而他说点什么却是那么艰难。最糟糕的是他有时候的确有要紧话要说。他是个有头脑、有思想、有眼光的年轻人,能够为所在团体作出贡献,但是恐惧感使得他只能静静地呆在一边。廖云在社交场合也有同感。和别人一对一聊天时,他觉得轻松自在,但是却对要求集体讨论的正式社交场合望而却步!
分析:你为什么会怕当众发言
为什么人们会害怕当中讲话呢,有专家指出,很多人之所以会怕在大庭广众前讲话,这多半就是因为不相信自己有足够的程度和能力,缺乏自信。
一、内容
假如你没有东西可以说,那你当然不敢在很多人前讲话,所以准备充足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你要了解你的特长是什么,要准备丰富的内容才能去讲给大家听。你要彻底的研究,收集也了解你要讲的资料。你要随时搜集各种只字片语的精华,写下来。你演讲的内容越丰富,你会愈自然,也就愈容易演讲了。
二、信心
没有信心一定会使你的表现逊色。你可以去参加演讲训练班,这些课程会训练你在大众之前自在的镇定的发言。同时你也要抓到机会就去演讲,当有人找你讲的时候,要把握每一个机会,千万不要退缩谦虚。你讲的愈多才会演讲的愈好。
三、资格
你会不会问自己,凭什么我有资格和这些人讲话?你也许会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讲,谁会要听你演讲的呢?可是你要知道,假如有人请你讲,那就表示他们认为你可以讲,不然他们不会找你的。你不需要有经验才能发言,你发言的次数越多,发言的时候就会愈神色自如,你就愈有资格发言了。
注意:五个主要的讲话误区
一、 目的不清。你希望通过特定的方式来激发听众,但是他们绝对无法由你的东拉西扯中摸清楚你的目的所在。
二、缺乏清晰的组织和驾驭能力。你的发言缺乏好的架构,而且从一个要点到另一个要点之间没有必要的逻辑关系。
三、充斥过多信息。你用细节性的信息大大加重了听众的负担,而那些信息中有些是过于技术性的,大部分则毫无必要。
四、对思想、概念和信息的支撑不够。你强制性地提出了某个具有争议的议题,但是却没有通过生动有趣、易于记忆的故事和范例来支持你的理念。
五、声音单调,应付了事。你深信自己的主题并为之激动不已,但你的声音和讲话方式并没有相应投射出你的感觉。